新闻动态
你老老实实说成本有多低
上海车展这两天被一顶帽子刷屏了。
小米展台前脚刚派发完限定款棒球帽,后脚闲鱼上就冒出三十块转卖的同款。
这事儿把雷军气得够呛,网友倒是搬好板凳嗑起瓜子,硬生生把场营销活动变成了全民吐槽大会。
要说这事儿最魔幻的地方,当属那顶帽子引发的数学奇迹。
小米宣传视频里说,为了给粉丝准备这顶帽子,58位采购员历时四个月,跑遍全国200多家工厂,硬是把成本压到三块八毛钱。
结果评论区瞬间变成大型打脸现场:"现在十颗鸡蛋批发价都四块了,三块八的帽子怕不是纸糊的?"更有精明的网友翻出某宝同款,发现九块九包邮的帽子还送刺绣贴。这波操作看得人哭笑不得——合着采购天团忙活四个月,就为了找个比九块九更便宜的厂家?
其实转卖赠品这事本身没啥稀奇,但这次引发的连锁反应特别有意思。有人算过笔账:如果现场排队领帽子需要两小时,按上海最低时薪23块算,这顶帽子实际成本接近50块。可转手只能卖30块,算下来还倒亏20。这就好比有人专门花50块钱买张彩票,结果刮出30块奖金还乐呵呵发朋友圈,看得围观群众直呼"当代迷惑行为大赏"。
不过真正戳中大众笑点的,还得数那个鸡蛋对比梗。小米官方解释成本时提到,原本想发鸡蛋但包装费超预算,所以改发帽子。网友立刻灵魂发问:"合着在雷总心里,鸡蛋比帽子金贵?"更有人翻出2021年雷军直播亲口说的"小米综合净利润率不超过5%",当场列公式计算:如果帽子成本三块八,按5%利润率转手卖四块都亏本。这数学题直接把围观群众整懵圈,评论区飘满"重新定义净利润率"的调侃。
这出闹剧背后其实藏着两个时代的碰撞。70后企业家还在用"工匠精神"讲故事,Z世代消费者早就在直播间练就火眼金睛。就像网友说的:"现在年轻人买根数据线都要查芯片型号,谁还信跑断腿砍价三块八的苦情戏?"前两天某国货美妆品牌直播翻车,主播说产品研发花了三年,结果网友反手甩出三年前的同款链接,评论区秒变大型打脸现场。这届消费者,早就不吃"卖惨营销"那套了。
要说这事对企业最大的警示,莫过于"真诚才是必杀技"。隔壁鸿星尔克直播间就深谙此道,主播直接说"79元套餐就是三双袜子加运动鞋,大家按需购买",结果当晚卖出十万单。反观某些品牌,明明成本五毛非要吹成五块,结果被网友扒得底裤都不剩。就像网友调侃的:"你老老实实说'帽子成本三块八,但咱们交个朋友',说不定大家还觉得你实诚。"
其实类似的营销翻车早有先例。某奶茶品牌曾宣传"月薪两万店长亲手调制",结果被曝出店长实际工资五千八;某手机品牌吹嘘"进口康宁大猩猩玻璃",结果网友发现就是深圳华强北产的。这些案例都在印证同一个道理:在信息透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,夸张式营销就像皇帝的新衣,早晚会被戳破。
回头看小米这顶帽子,最可惜的是错失了一次绝佳的营销机会。如果当初宣传时说"为了给粉丝省时间,我们直接找到源头工厂,三块八拿下高性价比帽子",再配上工厂直采的短视频,说不定还能带火一波"极致性价比"的话题。哪至于现在被网友拿着计算器啪啪打脸,连三年前直播说过的话都被翻出来鞭尸。
不过这事倒给我们提了个醒:现在的消费者早不是给颗糖就叫好的小白兔了。大家拿着放大镜看配料表,用Excel比价格,甚至能扒出三年前的财报数据。就像前两天某网红餐厅被曝使用预制菜,评论区清一色"人均三百就给我吃微波炉加热的?"可见这届年轻人,既要实惠又要透明,既要性价比又要参与感。
说到底,这次帽子事件就像面照妖镜,照出了营销话术与消费现实的巨大鸿沟。企业总想用悲情故事抬高产品身价,消费者却拿着计算器现场拆台。其实大家反感的不是三块八的帽子,而是硬要把三块八吹成三十八块的套路。就像网友说的:"你要真说这帽子是找拼多多代工的,我可能还敬你是条汉子。"
眼看着事情越闹越大,有业内人士出来算过细账:三块八的帽子成本里,布料占1.2元,人工0.8元,辅料0.5元,物流仓储0.3元,剩下1块是管理成本。这数据一出来,评论区又开始新一波狂欢:"建议雷总下次直接发红包,省得中间商赚差价。"看来这届网友,是真要把每个企业的成本结构都扒个底朝天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这次事件也算是给所有企业上了堂生动的营销课。在人均列文虎克的互联网时代,与其费心编造华丽故事,不如老老实实把成本摊开来说。就像某国产手机品牌,每次发布会都详细讲解供应链成本,结果反而被网友捧为"业界良心"。这正应了那句老话:套路得人心,但真诚能换真金白银。
各位看官觉得这事儿到底该怪谁?是薅羊毛转卖的"黄牛"不地道,还是企业营销用力过猛?或者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常态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神评,没准下个热搜金句就出在你手里!
